您的位置 首页 财经

各省普涨最低工资,能让打工人的日子更宽裕么?

最低工资标准上调,或许有一定的“风向标”作用,但是对打工人实际薪酬增长的直接影响微乎其微。

最低工资标准上调,或许有一定的“风向标”作用,但是对打工人实际薪酬增长的直接影响微乎其微。

撰文丨关不羽

打工人最想听的好消息,莫过于“涨工资”。

今年以来,国家文件频繁提及“涨工资”、“增加收入”,各省市也纷纷调高了最低工资标准。网上给出了各省的数据:

那么,提高最低工资能让打工人的日子更宽裕吗?这个问题可能比想象的要复杂。

01

提高法定最低工资标准,能否给打工人“涨工资”,是入门级的经济学应用。各门各派的基本结论都差不多:直接作用有限。

如果法定最低工资标准低于市场真实水平,并不会推动实际工资上涨。这很容易理解,无需多做解释。

当法定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市场真实水平时,“涨工资”就有盼头了。“法定”意味着强制,只要严格执行,企业就必须遵守。然而,这样的“强制涨工资”并非没有代价。代价就是“降本增效”。

“有形之手”能强制企业涨工资,却不能强制增加企业利润。工资标准的“人头费”增加了,企业就会减“人头”,减少招聘、增加裁员,此乃“降本”。“增效”则是用足“人头”,增加在岗员工的工作量。

也就是说,结果是在职者的名义收入提高了,但是收入的“性价比”下降了。求职者则要付出就业岗位机会成本上涨,失业期延长、求职门槛提高,等等。如果“降本增效”还不能让企业盈利,那么企业就会“跑路”、关门。

“有形之手”也不能强制企业经营。2004年推行最低工资制时,就因标准过高,很多企业难以承受,选择了退出市场。

显然,用提高法定最低收入的方式强制涨工资,即便能够做到,结果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。

展开全文

因此,这次各省市提高最低工资是很谨慎的。中西部地区的增加幅度相对较大,是因为多年没调整的“补课”因素。东部地区的调整幅度更小,则是因为此前都是“小步快跑”,上调的空间有限。

尽管各省的调准幅度存在地区差异,但是最终的结果都是偏低,低于市场真实水平。

而且,“纸面作业”给出的最低工资标准和市场实际工资水平相差甚远,连市场参考价值都没有。比如,2024年各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上限在8.5万元以上,下限为3万元左右,相差2.8倍。

而最新的最低工资标准的下限青海省为每月1880元,最高的是上海市为2690元,相差1.43倍。上海和青海的收入差距就这么点吗?上海企业开价每月2690元,能招到正式员工吗?

当然,也不能说这次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一定是“无用功”。有经济学理论认为,即便法定最低工资的标准低于市场实际水平,提高标准还是会产生“灯塔效应”的心理作用。提升大众的涨薪预期,总归会对消费有一定的促进。这一理论的有效性,有待现实的检验。至少目前看来,预期有限,效果并不明显。

其实,对消费意愿影响最大、最直接的,并不是法定最低工资标准的“纸面标准”,而是可支配收入。落袋为安的收入才是消费的底气。如何提高打工人的可支配收入。工资收入的“可支配”部分偏低,才是中国打工人薪资体系的症结所在。

02

名义上,中国打工人的收入并不算低。国际劳工组织(ILO)公布的数据显示,中国的劳动者报酬GDP占比为52%,处于全球平均水平。仅比日本低2%,与欧盟的57.2%、美国的56.2%也没有断崖式的差距。

但是,可支配收入是另一回事了。2024年美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.11万美元,占人均GDP的59.6%。而中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.13万元,仅占人均GDP的43.2%。差距高达16.4%。

美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GDP的占比高于劳动报酬在GDP的占比,是因为还有占比颇高的投资性收入。2023年数据显示,62%的美国家庭持有股票,美国家庭财富中约41.6%的金融资产与股市挂钩。

而中国家庭财产的结构是房产为主,占比约70%,其次是存款。房产更多地对应了债务支出,而不是收入。存款的利息……不提也罢。

美国打工人的可支配收入除了工资,还有投资收益。而中国打工人的可支配收入,只有工资。此消彼长,就差了一截。

中国打工人没有投资收益的“偏财”也就罢了,名义收入的劳动报酬和实际的可支配收入还差了一大截。前者占GDP的比重为52%,后者仅为43.2,相差近10%。这消失的“10%”去了哪儿?去了社保。

社保缴纳金额年年涨,雷打不动。社保缴纳基数不是按照最低工资标准计算的,也不是按照实际收入增长计算的,而是按照当地上一年人均工资计算的。以深圳为例,2024年社保缴费基数下限为每月4492元,2025年调整为每月4775元,涨了283元。

这个算法很有意思。由于社保缴费基数雷打不动每年上涨,所以全口径的劳动报酬也是每年都涨,保证了劳动报酬在GDP中的占比数据。但是,劳动报酬的名义收入上涨,大头甚至全部进了社保缴费,可支配收入原地踏步,甚至下降。

这也造成了企业和员工“两头怨”,企业的人力成本年年涨,企业赚不赚钱都要涨。员工看自家的工资单,如看发际线,看自己老板的心情能好到哪儿去?

企业人力成本刚性上涨,钱是出了。但是员工拿不到,能不怨吗?那么企业社保缴费的刚性支出去了哪儿?

每年退休金上涨,就是从这块社保增来的。2025年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涨幅为2%,现在的养老金是全国统筹、即收即支的。这个2%的涨幅,是羊毛出在狗身上,在职员工的社保金给退休人员加工资。

也就是说,企业增加的人力成本,并没有用于激励在职员工,而是拿去“激励”退休老人。这是激励打工人的劳动积极性,还是激励打工人早日退休呢?

与养老金每年2%以上的稳定增长相比,最低工资标准年均不到1%的不稳定增长,多少显得有些荒谬而苦涩。再看劳动报酬和可支配收入在GDP中占比10%的落差,心情很难美好。

03

综上所述,最低工资标准上调,或许有一定的“风向标”作用,但是对打工人实际薪酬增长的直接影响微乎其微。中国劳动者的收入“体感”不佳,问题出在了收入结构,和最低工资标准真的没啥关系。

名义收入的劳动报酬因社保缴费基数的刚性增加每年都在涨,同样水涨船高的还有企业的人力成本。然而,这种名义收入的刚性上涨,并没有增加可支配收入。

与此同时,中国打工人除了“死工资”外,缺少投资性收入,也影响了可支配收入的增加。这也不难理解,人工成本是企业主要成本支出之一,每年的“刚性增加”,挤占了利润增长,无疑会影响投资收益。这就造成了市场初次分配的“死循环”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即便对打破这一困境有所帮助,作用也不会很大。

要让打工人的日子过得宽裕,还是得另想办法。对社保的缴纳标准、养老金缺口的来源,都要作出符合实际的结构性调整。为企业解套,为打工人松绑。

*本文为冰川思想库原创文章,未经授权禁止转载,否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天牛新闻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hd880.cn/35552.html

作者: wczz1314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13000001211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箱: email@wangzhan.com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