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首页 军事

中方联合国亮剑!要求美国撤回境外核弹,白宫陷入两难困局

他在面对全球的核裁军进程所陷入的深深的僵局面前,直接向美国提出了三项以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“硬核”的要求:一是美国必须放弃全球的导弹防御系统,二是必须撤走了对亚太地区的所谓的“堤丰”中导;三就是必须将境外所部署的所有的核武器都撤回来。

中方联合国亮剑!要求美国撤回境外核弹,白宫陷入两难困局

他在面对全球的核裁军进程所陷入的深深的僵局面前,直接向美国提出了三项以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“硬核”的要求:一是美国必须放弃全球的导弹防御系统,二是必须撤走了对亚太地区的所谓的“堤丰”中导;三就是必须将境外所部署的所有的核武器都撤回来。

此举不仅将中国的主权权益和国家的尊严置于了同一的高度,也将中国的外交立场推到了国际上的最高的公平的平台上,瞬间引起了世界的广泛的关注,国际舆论的场面也随之而起。

美国核武全球布局的隐秘版图

中方联合国亮剑!要求美国撤回境外核弹,白宫陷入两难困局

截至2025年9月,美国在比利时、德国、意大利、荷兰、土耳其和英国等6个国家部署了战术核武器。

其中,英国萨福克郡的莱肯希思空军基地在今年7月新晋成为美国核武前沿阵地,部署的B61-12战术核弹当量可调,最高威力相当于长崎原子弹的两倍。该型号核弹配备惯性导航系统和可动式制导尾翼,可由F-35A隐形战斗机投掷,实现防区外精确打击。

展开全文

中方联合国亮剑!要求美国撤回境外核弹,白宫陷入两难困局

更令人警惕的是美国推行的“核共享”政策。在德国,美军基地存储的核武器由北约盟国操作;意大利的核力量直接服务北约核战略;荷兰作为无核国家却储存美国核弹,公然违背《不扩散核武器条约》精神。

这种“借壳放核”的模式,相当于将无核国家绑上美国的核战车。一旦爆发冲突,这些部署国将首当其冲成为打击目标。

“堤丰”系统:亚太安全的定时炸弹

中方联合国亮剑!要求美国撤回境外核弹,白宫陷入两难困局

耿爽特别点名的“堤丰”中导系统,是埋在中国家门口的隐形利刃。该系统可发射射程1610至2500公里的“战斧”巡航导弹,若部署在日本或菲律宾,将压缩周边国家的战略预警时间至分钟级。

有军事领域的专家分析称,“战斧”导弹运用了地形匹配与卫星定位相结合的复合制导技术,其圆概率误差只有5米,而且具备极为强劲的低空突防能力。

美国嘴上说着是为了”防御”,却在亚太地区部署中程导弹,实际上是想构建一种”我能攻击你,可你却打不到我”的单边优势,这完全暴露了它那套核霸权的逻辑。

中国的战略智慧:以规则反制霸权

中方联合国亮剑!要求美国撤回境外核弹,白宫陷入两难困局

中国此次出击的精妙之处在于完全基于国际规则。耿爽在发言中强调,拥有最庞大核武库的国家应承担特殊、优先责任。

数据显示,美国现役核弹头数量高达3750枚,而中国始终将核力量维持在最低自卫水平,且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原则,这种反差让美国要求中国参与核裁军的论调显得荒唐可笑。

更深层的战略意图在于瓦解美国联盟体系。若美国顺从要求撤核,北约盟友将质疑其安全承诺;若拒绝撤核,则坐实“核扩散惯犯”罪名。

中方联合国亮剑!要求美国撤回境外核弹,白宫陷入两难困局

中国的高明之处在于不用一兵一卒,就将道义与战略的双重难题抛给对手。正如国际裁军专家所言:“中国正在修改游戏规则,从被动跟牌转为主动出题。”

核博弈背后的未来走向

美国面临的窘境,早已在他们的实际行动里显露无遗,虽说英国莱肯希思基地的核武存储设施已经完成了升级工作,但五角大楼却依旧秉持着那种“既不确认、也不否认”的模糊态度。但其背后更为复杂的却是对外交的战略权衡:既要通过对俄的威慑力来维持战略的稳定,又不愿将与中国的关系直接推向对抗的对立面。

中方联合国亮剑!要求美国撤回境外核弹,白宫陷入两难困局

但中国却通过推动无核世界的议程,成功将自身的国际形象打造为全球的安全治理的负责任的力量。

这场较量的最终走向,或许会彻底改写现有的国际格局。倘若美国执意要在核领域维持霸权地位,那反倒会促使新兴国家加快发展非对称打击手段的步伐,像高超音速武器这类就是典型代表,而要是美国被迫做出妥协,那也就意味着单极世界的时代将会彻底画上句号。

中方联合国亮剑!要求美国撤回境外核弹,白宫陷入两难困局

不管最终是何种局面,中国在联合国亮出的这一招,已然让全世界都瞧得真真儿的:核安全的前景,可不再是美国能独自说了算的。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天牛新闻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hd880.cn/27991.html

作者: wczz1314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13000001211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箱: email@wangzhan.com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